第72章 引經典動議都北京 繩貪衍整治舊紈绔(1)
雄偉壯觀、莊嚴肅穆的奉天大殿。 三跪九叩的朝賀大禮進行完畢,一片寂靜。永樂高居于御座之上,掃視著左文右武兩廂肅立的群臣和丹陛左右的皇太子、閣臣及錦衣衛,輕嗽一聲,目視前方,朗朗道:“四 方之事若無水旱饑饉等緊急要務,均待午朝時于武英殿面陳,今日,朕要宣布兩件大事, 第一件是各部堂官的任命,第二件是議定遷都北京之事……”
丹陛下傳來一陣竊竊私語聲,卻沒有人陳奏急務。金忠辭世,各部堂官們調整任命是順理成章的事,只是這遷都,終于從人們的議論中拿上朝堂,還是出乎大家意料。永樂頓了頓,待私語聲平息了,繼續道,“大司馬金公仙逝,朕痛悼不已,然今日大朝,諸位都在,大明王朝要蒸蒸日上,還要各位恪盡職守,勇于任事。故朕與吏部尚書蹇義、戶部尚書夏原吉及內閣諸臣議定,兵部尚書方賓署理本部事宜;刑部尚書劉觀任都察院左都御史; 右都御史吳中任刑部尚書;刑部侍郎金純掛銜禮部尚書;原禮部尚書趙羾掛銜兵部尚書, 巡視塞外屯戍;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慶任工部尚書;工部尚書宋禮另有重任。”
幾個人出班齊唱,加上群臣的應答,下面一片“遵旨”的聲音。 “現在說第二件事,”永樂抬高嗓門,聲音高亢:“今日是春分,意味著大地吐暖、萬物復蘇,想著百姓又要開始一年的忙碌,田間地頭綠苗青青,人影綽綽,朕心中就充滿 希望,我大明就充滿希望。
老臣們可能知道,當年太祖皇帝建都南京也是猶猶豫豫,總覺不自在,故曾派太子考 察關中,著大臣勘察開封,還密旨給朕詳繪北京山水。什么意思呢,太祖對定都南京心有 疑慮啊!太子回來后不幸病逝,老年喪子,父皇很傷心,年紀也大了,事就擱下了,不得以而選擇南京為京師,同時以龍興之地及祖陵所在的鳳陽為中都,作為陪都,實際上,終 其一生也沒有放下過遷都的念頭。
朕起自北京,深悉燕地之山水風情,宜都之優,故朕想完成父皇的愿望,遷都北京。 當然,這只是朕的打算,已由內閣及部分大臣議過。今日和盤托出,大朝會再議。列位臣 所司不同,各有所長,盡可以各伸己見,盡所欲言,集思廣益是朕之所衷。”
不計已往,從大明王朝建立那年算起,南京已有五十年的國都史了。雖然永樂初年升北平為北京,去年又故意把就要遷都的消息透露出去,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,但今日的驟然提出,他還是擔心大家接受不了,反對意見紛至沓來。因而在言語上他也頗費了一番心思。才有了方才要完成太祖宏愿的說法,結果,還是如其所料,下面一片寂靜。沉默意味著什么,沉默就是無聲的反對,他的心里開始焦躁起來。
當年首倡建北平為北京的李至剛呢?他要是在,一定第一個站出來,響應朕的倡議。 可他受解縉一案牽連現仍關在獄中。禮部尚書呂震呢,這個平日把皇上說的每一個字都當成金口玉言的家伙哪去了,為甚不說話?他對朕的遷都意向不滿意,抑或對任用金純不滿意?是啊!趙羾若不調任,禮部就有三位尚書了。他朝左班文臣里看了一眼,呂震正低著頭似乎在琢磨什么。
呂震的確在琢磨什么!他才疏學淺卻老謀深算。他看得出,遷都決不是件點頭搖頭的小事,也不是泰山封禪那樣一次性歌功頌德的舉動,它牽涉到大明后世子孫的福祿延續, 牽涉到他是千古功臣或罪人,他看不準,不想出這個頭。但讓他最擔心的還不是將來,而是現在,是皇上變卦或后任皇帝怪罪,誰第一個首肯,誰一定是最大的罪人,所以,他明知皇上要聽贊同的話,卻不肯出頭,觀觀風向再說。
永樂的臉在慢慢拉長,梳理得漂亮的長髯在微微抖動,眼見就要沉不住氣了。忽見夏原吉出班,方才踏實了些。
“太祖皇帝當年的確為都城一事寢食難安,而終未成行。”原吉拱手奏言,肯定永樂有關太祖皇帝宏愿的說法,但他絕不是一個阿諛奉迎的人,他是有他的考慮的。
“按說,江南為賦稅重地,膏腴之野,尤其兩宋以來,江南富庶遠勝北方,柳永筆下之錢塘繁華絕非妄言。南地而都,祿米無需過勞轉運,本該是件好事。但考金陵雖為六朝之都,皆是偏安一隅之邦,三國時吳國自不必言,兩晉之東晉,南北朝時期之宋、齊、梁、 陳,誰個不是半壁江山?故太祖皇帝一直為建都之事而焦慮,種種原因,終而未果。今陛下欲遷都北京,真是完成了太祖的一個宏愿。”
從經濟上考慮,夏原吉并不愿意附從皇帝的遷都之舉,他話中有話,已經隱含著江南富庶和北京建都糧米轉運過于艱難的意思;但從大明王朝北疆防御的大局著眼,從歷史考慮,從天道考慮,他又不能不贊成皇帝的做法。
有了夏原吉的開始,朝堂上才慢慢熱鬧起來。 宋禮說:“謝陛下體臣七尺之軀,讓李慶來工部任職。臣入主工部十幾年,全國的名山大川走了不少,城鎮也去了不少,山川風物的書更是讀了不少,就覺得除了北京,再挑不出個能建都的地方。昔時,秦、漢、隋、唐建都于西安,是因八百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