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靈帝劉宏光和四年(181年),九月,京師洛陽,司徒府內。
司徒楊賜(字伯獻)對眾僚佐說道:“當初,鉅鹿郡人張角自稱“大賢良師”,奉事黃、老,以妖術教授,號‘太平道’。張角用咒符水為人療病,令病人跪拜說出所犯過錯,有的病人碰巧病愈,眾人便將其奉若神明。
張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,轉相誑誘,十余年間,徒眾數十萬,自青、徐、幽、冀、荊、揚、兗、豫八州之人,莫不響應。
許多人甚至棄賣財產前去投奔張角,人多地將道路都塞滿了,尚未到達就死在途中的人便有上萬人。
郡縣不了解張角的真實意圖,反而還稱張角教民向善,因此而受百姓擁戴。
張角實則狼子野心,置三十六方,方猶將軍也。大方萬余人,小方六七千,各立渠帥。若任由其繼續坐大,則社稷危矣!”
“陶聽說張角等人偷偷潛入京師,窺探朝廷的動靜,其在各地的黨徒暗地里遙相呼應,這說明張角等人正在加緊策劃陰謀。州郡官員害怕如實呈報會受到朝廷的處罰,因此不愿上奏,只是私下相互通知,不肯用公文的形式來通報。”司徒掾劉陶(字子奇)開口說道。
于是,楊賜便上書向漢靈帝劉宏進言道:“張角欺騙迷惑百姓,受到赦免仍不思悔改,反而擴大其勢。現在,如果下詔命州、郡進行鎮壓,恐怕會加重局勢的混亂,促使其提前叛亂。宜切敕刺史、郡守清查流民,將他們分別護送回本郡,以孤弱其黨,然后誅其渠帥,如此不必勞師動眾便可以平息禍亂。”
閏九月初二,洛陽北宮。
東掖庭永巷署發生火災,司徒楊賜以災異免。
楊賜被罷免司徒之職后,其奏章便被漢靈帝劉宏擱置,沒有進行批復。
隨后,劉陶又上疏重申楊賜前議,言:“張角等人正在加緊策劃陰謀,四方秘密傳言說:‘張角等人偷偷潛入京城洛陽,窺探朝廷的動靜。其在各地的黨徒暗地里遙相呼應。州郡官員怕如實呈報會受到朝廷的處罰,不愿上奏,只是私下相互通知,不肯用公文的形式來通報。’宜下明詔,重募張角等,賞以國土,有敢回避者,與之同罪。”
漢靈帝劉宏覺得劉陶有些危言聳聽,便沒有在意,只是下詔讓劉陶整理《春秋》條例。
光和六年(183年),冀州魏郡鄴縣。
張角訛言:“蒼天已死,黃天當立,歲在甲子,天下大吉。”
張角又命人用白土在洛陽各官署及各州、郡官府的大門上寫上“甲子”二字,命大方渠帥馬元義等先收荊、揚二州數萬人。
張角計劃等馬元義聚眾后,各方渠帥會師于冀州魏郡鄴縣起事。
馬元義在荊、揚二州聚眾數萬人后,張角又命馬元義前往京師洛陽,勸說中常侍封谞、徐奉等人為內應,約定在三月初五內外一同起事。
光和七年、中平元年(184年),春,正月。
馬元義正在洛陽聯絡封谞、徐奉等人,這時,張角弟子濟南人唐周向河南尹何進(字遂高)告發了馬元義,于是何進便將馬元義抓捕入獄,并將張角等人的謀劃上報給了漢靈帝劉宏。
隨后,漢靈帝劉宏下詔將馬元義處以車裂之刑,又詔令三公、司隸校尉查出宮省直衛及百姓中的“太平道”教徒,詔令冀州抓捕張角等人。
于是,司隸有千余名“太平道”教徒被誅殺。
冀州魏郡鄴縣。
張角得知陰謀敗露,于是當即派人連夜命諸方一同起事,并讓徒眾皆頭戴黃巾為標幟。
二月,張角殺人以祠天,自稱“天公將軍”,張角二弟張寶稱“地公將軍”,張角三弟張梁稱“人公將軍”,率“黃巾軍”起義。
“黃巾軍”焚燒官府,劫掠城邑,攻打州郡。
州郡多不能自守,許多州郡長官皆逃亡。
旬月之間,天下各地皆起兵響應張角,于是乎京師震動。
京師洛陽。
漢靈帝準備以發現馬元義陰謀為由,封何進為大將軍,太尉楊賜聽說后便遣掾屬魯國孔融(字文舉)持拜帖前去祝賀何進。
孔融帶著拜帖來到河南尹府外后,便將拜帖遞給了門吏,然而門吏拿著拜帖卻久久不進府通稟,于是孔融便從門吏手中奪回拜帖,回到了太尉府。
太尉府內。
孔融向楊賜引罪自責后,便辭官離開了。
河南尹府邸。
河南尹官屬覺得孔融之舉是在輕視何進,于是便私自派遣劍客追殺孔融。
何進的一名門客得知后便向何進進言道:“孔文舉有重名,將軍若造怨此人,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!不如因而禮之,可以示廣于天下。”
何進覺得門客說得有道理,于是便召回了前去刺殺孔融的劍客。
三月初三,京師洛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