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七章 守襄陽俊林御朱然、戰芍陂王凌扼全琮
話說東吳駙馬爺、衛將軍、錢唐侯全琮全子璜率五萬大軍,與揚州都督王凌王彥云、揚州刺史孫禮孫德達在芍陂對壘,轉眼間兩軍已相持了月余。
而諸葛誕則率領著王凌調撥的一萬步騎精銳,駐扎在芍陂五十里之外的平原之上,等候著王凌的將令。
吳軍大帳之內,一名身披魚鱗袖筒鎧甲、青色鸞鳳戰袍的上將正端坐在帥案前,此刻他左手正把玩著一枚黃銅虎符,右手則端著一只裝滿美酒的銅爵,一邊端詳著案前的揚州軍事地圖。
此人不是旁人,正是東吳大將衛將軍錢唐侯全琮。
看了良久之后,全琮眉梢開展了不少,似乎是做出了一個決定,此時他舉起手中的銅爵,美美的飲了一大口。畢竟只有到了戰場上,他才不會被家中的悍妻,也就是長公主孫魯班管的那么嚴。
全琮享受了一會兒美酒帶給他的快感之后,便將營中大小將官盡數傳喚到了轅門前集會,并且正式下達了與魏軍決戰的命令。
與此同時,魏軍大帳之內,主帥都督王凌與刺史孫禮二人也正商討著抵御吳軍的對策。
都督王凌依附于大將軍曹爽,而孫禮收到曹爽排擠之后,已然有投靠司馬懿門下的跡象,二人自到任揚州以后,也因此有了嫌隙。
但王凌與孫禮卻都是懂得顧全大局之人,因此二人此時此刻倒是暫時放下了個人的恩怨,選擇了并肩拒敵。
此刻,須發花白卻依舊身披數十斤重鐵鎧的都督征東大將軍王凌,正在與一旁身披輕型兩當鐵鎧的孫禮商討著軍機。
“德達,聽說全琮全子璜近年來修習不輟,大有長進,朝野上下稱其為‘一時之佳’、有‘當世之才’,全琮更是有‘勇決’之名。東吳甚至揚言,即便如今我大魏故大司馬曹文烈復生,也未必是他全子璜的對手!
【注一:《三國志·吳書》:為將甚勇決,當敵臨難,奮不顧身。及作督帥,養威持重,每御軍,常任計策,不營小利。孫登:諸葛瑾、步騭、朱然、全琮、朱據、呂岱、吾粲、闞澤、嚴畯、張承、孫怡忠于為國,通達治體。龐統:卿好施慕名,有似汝南樊子昭。雖智力不多,亦一時之佳也。陳壽:全琮有當世之才,貴重于時,然不檢奸子,獲譏毀名云!
王凌望著地圖說道。孫禮看得出,王凌言語間雖然對全琮極為重視,可他的神態依舊輕松自若,可見半生戎馬、閱人無數的王凌并沒有真正將全琮放在眼里。
孫禮雖然資歷尚淺,但心氣極高的他同樣也看不上那全琮全子璜。
“大都督,以卑職看來,全琮雖然不可小視但也不值得大都督如此在意。”
王凌見孫禮似乎胸有丘壑,生起了好奇之心,他不禁問道:
“哦?聽德達如此說,莫不是已有了退敵之計?”
孫禮躬身道:
“啟稟大都督,禮雖未有退敵之計,但卻聽得了一個消息:東吳零陵太守殷禮曾對孫權進了一份奏表,東吳太子孫登十分贊同殷禮看法,但孫權卻并沒有采納。而現如今,禮手中便有這封奏表的副本!
孫禮一點也不賣關子,他一邊說,一邊便拿出了那份奏表。王凌滿心好奇,立刻便展卷覽目看了起來:
“臣零陵太守殷禮再拜頓首:今天棄曹氏,喪誅累見,虎爭之際而幼童蒞事。陛下身自御戎,取亂侮亡,宜滌荊、揚之地,舉強羸之數,使強者執戟,羸者轉運,西命益州軍于隴右,授諸葛瑾、朱然大眾,指事襄陽陸遜、朱桓別征壽春,大駕入淮陽,歷青、徐。襄陽、壽春困於受敵,長安以西務對蜀軍,許、洛之眾勢必分離;掎角瓦解,民必內應,將帥對向,或失便宜;一軍敗績,則三軍離心,便當秣馬脂車,陵蹈城邑,乘勝逐北,以定華夏。若不悉軍動眾,循前輕舉,則不足大用,易於屢退。民疲威消,時往力竭,非出兵之策也!
王凌看了這封信之后,額頭上不禁冒出了一層冷汗。假如此戰真如這殷禮所言,孫權傾舉國之力,趁著大魏新君初立、人心不定之際,御駕親征,只怕屆時揚州鹿死誰手,還真的難以預料。萬幸孫權并沒有采納殷禮的建議,只是派遣全琮這等大將分兵騷擾邊境,非但難以成功,反而興師動眾、勞民傷財,并不是明智之舉。東吳遠涉江湖而來,卻沒有雷霆萬鈞之勢,自然難以侵占大魏尺寸之土。
“這個殷禮,不知是何許人也,竟有如此智計見地!
孫禮回復王凌說道:
“此人曾出使過西蜀,諸葛亮還曾夸贊其為‘奇偉秀才’。其師也曾對殷禮父親說過:此子能興君門。想必其人也是個不可小覷的人才!
“如此說來,此人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啊!”
王凌收起信箋,心中比起之前輕松了不少,與孫禮會心一笑?删驮诖藭r,他內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絲恐懼。
像敵國太守上奏給君主的奏表,屬于難以截獲的機密文件,一向只有校事府的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