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李世民:我現(xiàn)在就將衡山公主許配給你的兒子!
在早前,魏征未曾來到李世民身邊時時,房玄齡便已在李世民身旁輔佐。
自魏征到來后,局勢有所改變。
有了這兩位的鼎力支持,李世民的政權(quán)愈發(fā)穩(wěn)固!
當李世民的言辭傳入耳中,魏征的神色顯得寬慰許多,畢竟皇帝已經(jīng)理解了他的意思,而且并未發(fā)怒,這便是魏征所期待的回應(yīng)。
“然而微臣亦該感激陛下,若非陛下仁明,微臣在朝堂上所言的,恐怕早已激怒圣顏,命喪其手!”
“但無論如何,微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!
“正如陛下當年所言,陛下志在千古一帝!”
“在臣心中,陛下的偉業(yè),已然完成!”
魏征的話語響徹大殿,氣氛驟然間微妙無比。
原本以為,魏征定會繼續(xù)當眾斥責李世民。
然而出乎意料,魏征卻在這一刻真誠地贊美了李世民。
此時,李世民暗示眾臣退下,一雙眼睛掃過,令眾人紛紛退去。
大殿中,僅剩李世民、房玄齡與魏征三人。
李世民的威嚴面容,此時露出了溫和的笑意,他望著二人,目光變得柔和。
此刻,三人的關(guān)系仿佛不再是君臣,而是老友之間的親密無間。
“房卿,魏卿,有了你們的輔佐,朕真是得天獨厚!”
李世民從心底發(fā)出這番話。
貞觀之前,房玄齡隨他征戰(zhàn)四方,而貞觀后,魏征的到來,穩(wěn)固了大唐的根基。
每當李世民決策有誤,魏征總能一針見血地提出忠言。
“得房玄齡和魏征者,得天下。”
這句話用來形容二人,絲毫不為過。
【貞觀十七年,魏征因病臥床,日久未能上朝!】
【朝堂之上,李世民心憂如焚,事關(guān)國運,魏公之疾,實為國家之大患!】
【但其病未愈,眾臣皆憂,李世民心知魏公之才,是國之棟梁!】
【失其一日,恐致災(zāi)厄!】
【是日,李世民決意親往魏府,欲探其病,慰藉心志!】
【其步履輕緩,心中悵然,未覺時光已久,風寒交迫,心憂益甚!】
【至魏府,門外青石如舊,院中枯木凋零,魏公臥于床榻,容顏憔悴!】
【此時,李世民心感凄涼,駐足凝視,見魏公面色蒼白,手微抖,問道:“公安否?病體可得調(diào)養(yǎng)?”】
【魏公微開雙眼,艱難言語,答道:“陟險若平,疾已重,力有不逮,幸主上關(guān)懷,未嘗忘懷!”】
【但國家大事,臣心難安,恐不若往日矣!”】
此時。
天幕畫面轉(zhuǎn)至魏府!
侍從跪身稟報:“陛下和太子駕臨!”
魏征得知李世民即將到來,急忙想要勉力起身。
然因病重,魏征的身體早已沒有力氣支撐。
“扶我起來!”魏征不由自主地喊道。
“快,拿來朝服!”
魏叔瑜看見父親如此,堅持說:“父親,您病重,不必勉強,還是躺下吧!
但魏征依舊不肯,強撐著抬起了頭:“大唐臣子,必有大唐風骨!”
魏叔瑜了解父親心性,這無非是逞強而已。
魏征幾日未進食,若再繼續(xù)如此,他的身體恐怕無法承受。
“快……快扶我起來!”魏征急切道。
即便李世民知曉他身患重病,未能接駕,亦絕不會生氣。然而魏征依舊固執(zhí)如故,決心要盡臣子之責。
魏叔瑜無奈,只得將他扶起,而此時,李世民和李承乾已走入房中。
魏征看到李世民的瞬間,心情激動,想要起身跪拜。
這些月來,魏征清楚地知道,若非李世民,這個帝國的未來,未必能如今天這樣光輝燦爛。
“陛下!”
“臣魏征衣衫不整,實在無顏以對!”
魏征喘息不止,似乎這一句話,已消耗了他全部的力氣。
李世民看著魏征,哽咽道:“魏愛卿……”
李世民眼中淚光閃爍,隨后不禁跪倒。
李承乾見狀,亦毫不猶豫地跪下。
這一刻,李世民和魏征的關(guān)系,早已超越了君臣之分,更多的是長久以來結(jié)下的深厚情誼。
李世民深吸一口氣,盡力平復(fù)情緒:“魏征,我們來是來看你了!
“你不能再輔佐太子,不能再勸我……”
魏征的身子在床上搖搖欲墜,他強忍著,不讓自己在李世民面前顯露頹態(tài)。
李世民忍不住又一次抬頭:“當初,你總讓我為難,但如今,朝廷